世界狼疮日 | ACRO与您同行,共抗系统性红斑狼疮
2025年5月10日是第22个“世界狼疮日”。根据2023年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全球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约341万例,其中我国患者达70万~100万例,总数位居首位。
SLE病理及生理学概述
SLE是一种复杂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可理解为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正常组织所引发的多系统疾病。它在女性中更为常见,尤以20至40岁的育龄女性发病率最高。SLE的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如发热、乏力、体重下降、脱发、皮疹、手足遇冷变色及反复口腔溃疡等。随着疾病进展,可累及皮肤、关节、肾脏、心肺、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导致广泛炎症与器官损伤。SLE目前尚无法根治,现有治疗手段能有效控制症状并延缓病情发展,但多为靶点不明确的小分子药物,副作用较为常见。因此,靶向新机制、开发更精准、安全的治疗方案,正成为全球药物开发者关注的重点方向。

ACROBiosystems百普赛斯提供高活性重组蛋白、稳定细胞株及抑制剂筛选试剂盒等产品矩阵,打造从靶点发现与验证、候选药物筛选与开发到CMC生产及质量控制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助力SLE创新疗法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高效跨越。
在SLE发病早期,自身反应性B细胞可逃逸免疫耐受机制的检查点,并在T细胞帮助下逐步成熟,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进一步激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吞噬细胞(Phagocytic Cells,Phagocytes)以及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s),诱导大量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释放进而引发多器官和系统的炎症反应。同时,这些炎性因子又可反馈激活更多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B细胞,形成持续的免疫紊乱和炎症恶性循环。
B细胞相关标志物的产生与表达情况1
目前,临床中针对B细胞特异性治疗的常见靶点主要为B细胞表面抗原、B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及其辅助分子,包括:
-
CD19(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9,分化簇19):CD19是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分子,广泛存在于前B细胞至浆细胞阶段。在SLE中,CD19通过调控B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对疾病的生成与发展产生关键作用。靶向CD19能够有效抑制B细胞的异常功能并清除分泌自身抗体的浆细胞,从而减少免疫复合物形成,减轻炎症反应。
-
CD20(B-lymphocyte antigen CD20,B淋巴细胞抗原CD20):CD20是一种主要表达于B淋巴细胞表面的跨膜磷蛋白,在SLE中通过介导B细胞的去除可减少自身抗体生成,从而缓解炎症反应。因其不在浆细胞阶段表达,靶向CD20可在保留抗体产生功能的同时抑制致病性B细胞,因此具有较好的治疗选择性。
-
CD22(Sialic Acid Binding Ig-like Lectin 2,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2):CD22作为B细胞膜上的抑制性辅助受体参与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的调节,在SLE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靶向CD22可增强B细胞的免疫耐受性,抑制其异常激活和过度增殖从而减少自身抗体的生成,有助于减轻SLE的免疫反应和组织损伤。
-
CD38(Lymph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CD38,淋巴细胞分化抗原CD38):CD38高表达于浆母细胞和浆细胞表面,这些细胞在SLE中产生大量自身抗体。通过靶向CD38可以有效抑制浆细胞的功能并降低自身抗体产生,从而减轻SLE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
BAFF(B cell-activating factor,B细胞活化因子)和APRIL(A Proliferation-Inducing Ligand,促凋亡相关配体):BAFF与APRIL均属于TNF家族(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成员),可调节B细胞稳态。两者均通过与B细胞表面受体BAFFR、TACI和BCMA结合以促进B细胞的存活分化和抗体产生,在自身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在SLE中,血清BAFF水平与SLE疾病的活动程度呈正相关。
-
BCMA(B cell maturation antigen,B细胞成熟抗原):BCMA主要存在于成熟B细胞和浆细胞表面,靶向BCMA可有效清除产生自身抗体的长寿浆细胞。在SLE治疗中,诸如CAR-T细胞疗法等新兴策略通过识别BCMA抗原,精准打击致病性B细胞群体,展现出潜在的强效和持久疗效。
在SLE中,致病性T细胞失衡导致T细胞对B细胞调控异常是导致免疫系统失衡、自身抗体产生及组织损伤的关键因素。正常情况下,T细胞尤其是CD4+ T细胞通过受控的共刺激信号和细胞因子调节B细胞的活化与抗体产生。然而在SLE中,这种调控关系被打破,表现为多种致病性机制。
与SLE相关的CD4+ T细胞亚群2
然而在SLE中,这种调控关系被打破,表现为多种致病性机制。
-
提供共刺激信号:CD4+ T细胞,特别是Tfh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 滤泡辅助性T细胞)在SLE中表达大量CD40L(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5 Ligand,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5配体)并与B细胞表面的CD40(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5,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5)结合,是B细胞活化、抗原呈递能力提升和Ig类转换的重要信号。这一轴的持续激活可导致B细胞过度活化并逃逸耐受机制。
-
分泌细胞因子:Tfh细胞分泌的IL-21(Interleukin-21,白细胞介素-21)是维持B细胞活化和浆细胞分化的重要因子,同时也促进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克隆扩增。
-
其他共刺激信号:T细胞还通过ICOS(Inducible T-cell COStimulator,可诱导性T细胞共刺激因子)-配体ICOSL、OX40(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4)-配体OX40L等配对分子增强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提升B细胞的抗体生成能力。
-
T细胞功能失衡:在SLE中,Tfh细胞异常增多可使包括Treg在内的调节性T细胞功能受损,导致B细胞的活化缺乏抑制,进而促进自身抗体的大量生成。
此外,CD8+ T细胞的溶细胞功能也在SLE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通过释放穿孔素和格朗齐酶等细胞毒性分子直接攻击并破坏自体细胞,并通过分泌包括IFN-γ(Interferon-gamma,干扰素-γ)在内的细胞因子促进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器官损伤。
SLE是一种临床表现高度多样的疾病,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由于患者的病理机制和免疫特征差异显著,导致难以制定统一的治疗方案,这也增加了新药开发中患者筛选和疗效评估的复杂性。
近年来,随着精细免疫表型分析、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单细胞测序、多组学整合及基因编辑等技术的迅速发展,科研人员对SLE发病机制的理解显著加深。这些前沿技术不仅揭示了SLE的异质性本质,也推动了新型治疗策略的探索,涵盖靶向免疫细胞、共刺激分子、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的多种干预手段。目前,已有多种治疗方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包括单克隆抗体、小分子抑制剂以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其中,靶向治疗药物贝利木单抗(Belimumab)和阿尼鲁单抗(Anifrolumab)已获得上市批准用于治疗中重度SLE患者,尤其是对传统疗法反应不佳的难治性病例,这两个药物的获批上市显著增加了SLE临床治疗的信心与可选方案。
SLE生物药开发进展(数据来源:药渡)
ACROBiosystems百普赛斯从“为更好地生物医药”出发,为满足SLE生物药开发需求,推出了针对SLE生物药开发的高活性重组蛋白、功能细胞株及抑制剂筛选试剂盒等产品矩阵,打造从靶点发现与验证、候选药物筛选与开发到CMC生产及质量控制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助力SLE创新疗法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高效跨越。


…… |

-
CD19蛋白:高纯度经SDS-PAGE、SEC-MALS验证
The purity of Human CD19 (20-291), Mouse IgG2a Fc Tag (Cat. No. CD9-H5258) is greater than 95% verified by SDS-PAGE and more than 90% verified by SEC-MALS.
-
CD20蛋白:高生物活性经ELISA验证
Immobilized Monoclonal Anti-Human CD20 Full Length Antibody, Human IgG1 at 1 μg/mL (100 μL/well) can bind Human CD20 Full Length Protein, Flag,His Tag (Cat. No. CD0-H52D5) with a linear range of 1-40 ng/mL (QC tested).

-
BAFF蛋白:亲和力经BLI验证
Loaded Human BAFF Protein, Fc Tag (Cat. No. BAF-H5261) on Protein A Biosensor, can bind Biotinylated Human BCMA, His,Avitag (Cat. No. BCA-H82E4) with an affinity constant of 0.69 μM as determined in BLI assay (ForteBio Octet Red96e) (Routinely tested).

-
MAdCAM-1蛋白:亲和力经SPR验证
Human MAdCAM-1, His Tag (Cat. No. MAM-H52H4) immobilized on CM5 Chip can bind Human ITGA4&ITGB7 Heterodimer Protein, His Tag&Tag Free (Cat. No.IT7-H52W4) with an affinity constant of 0.227 μM as determined in a SPR assay (Biacore 8K) (QC tested).

>>点击图片了解ComboX,您身边的通用型研发工具
参考资料
1. Stockfelt, M., Teng, Y.K.O. & Vital, E.M. Opportun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B cell depletion approaches in SLE. Nat Rev Rheumatol 21, 111–126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4-024-01210-9
2. T Cell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aredes, Jacqueline L. et al. Rheumatic Disease Clinics, Volume 47, Issue 3, 379 -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