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重磅!内毒素检测迎来重组技术新时代!USP <86>于2025年5月正式实施

发布日期发布日期:2025-05-09浏览量浏览量:54




2025年5月,药品质量控制领域将迎来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美国药典(USP)微生物学专家委员会已于2024年7月26日正式批准将第<86>章《重组试剂检测细菌内毒素》纳入《美国药典-国家处方集》(USP-NF)。这一章节的最终文本已于2024年11月发布,并于2025年5月正式生效。USP <86>章的正式生效,意味着使用重组试剂的内毒素检测方法将首次在USP中获得官方认可,明确了在药品质量控制中可使用非动物源性的重组试剂,如重组C因子(rFC)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测。这不仅是对现有第<85>章方法的有力补充,也预示着内毒素检测技术即将全面步入重组时代。

长期以来,细菌内毒素检测主要依赖于鲎试剂(LAL),其原料需从濒危的鲎体内提取。同时,传统LAL方法在特异性及检测一致性方面亦存在一定局限。而USP <86>的实施则为非动物源性替代试剂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合法路径,特别是以重组C因子(rFC)为代表的检测方法。rFC法不仅具备与LAL法等效甚至更优的检测性能,同时避免了因β-葡聚糖等干扰物引发的假阳性问题,并显著提升了检测的一致性与可控性,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为药品质量控制提供了更先进、安全、合规的技术手段。


全球各国药典现况

在全球范围内,重组C因子检测方法的认可程度持续提升。(1)欧洲药典是最早引入rFC标准的权威机构之一,早在2015年便提出其替代方案,并于2021年1月正式发布章节2.6.32,将rFC方法纳入法规框架,广泛应用于多个已上市药物的检测流程。(2)美国药典的推进则更加系统,2018年已在草案中提及rFC替代方案,经过多年验证与修订,终于在2024年发布正式章节,2025年生效。(3)日本药典也在积极推进rFC方法的标准制定,已开展多项可比性研究,并在相关章节中提出使用重组蛋白试剂的技术路径。(4)中国药典自2012年起关注rFC技术,2016年国家药典委员会开展方法学验证研究,2020年在《中国药典》中将其作为补充方法写入指导原则,并在2025年发布的细胞治疗产品指南中进一步明确rFC作为合规检测手段。


rFC法的优势与未来前景

rFC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合成关键蛋白,不依赖动物采血,生产过程可控性强,批次一致性和可追溯性显著提升。在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方面,rFC均可与传统LAL方法媲美,同时还能避免鲎试剂的假阳性问题。特别是在处理高复杂度样品、生物制品及细胞基因治疗等高安全需求产品时,rFC法可以提供更稳定、可靠的解决方案。未来,随着更多药典认可和技术完善,rFC法有望逐步取代传统方法,为药品质量控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成为药品质量控制的主流技术。


明星产品——重组C因子内毒素检测试剂盒


ACROBiosystems百普赛斯的重组C因子内毒素检测试剂盒(Cat. NO. RES-A056),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开发,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样本中的内毒素,确保检测结果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批间一致性。试剂盒专为制药、医疗器械及生物制品等行业设计,旨在满足这些行业对内毒素检测的严格质量控制要求。

点击了解更多

产品优势

  • 可与LAL方法相媲美:终点荧光测定法与其他色谱定量LAL方法相当

  • 高特异性:消除了传统LAL法中β-1,3-葡聚糖等干扰因素,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 准确性:试剂盒中内毒素标准品与USP标准品(货号:U1235503)和中国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编号:150601)进行严格对标,具有可追溯性;

  • 简便快捷:1小时内快速完成检测;

  • 高灵敏度:检测范围为0.005-5 EU/mL

  • 严格的方法学验证:全方位验证了试剂盒的特异性、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适用性等性能;

  • 不依赖于动物源性成分:降低了对鲎资源的依赖和捕捞压力,可实现长期稳定供货

  • 卓越的缓冲液兼容性:可兼容于多种缓冲体系;

  • 良好的批间一致性采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产品批间一致性得到保证。

产品验证数据
  • 高灵敏度,检测结果与LAL方法相当

Different methods were used to detect endotoxin residues in five samples, and the deviation between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rFC method and LAL method is within 2 times.

点击咨询
  • 高特异性

The rFC method was employed to detect endotoxin residues in β-glucan at concentrations of 10ug/mL and 1ug/mL. No non-specific signals were detected. In contrast, the dynamic chromogenic method used for β-glucan detection resulted in the detection of endotoxin and non-specific signals. This indicates that recombinant factor C does not react with β-glucan, demonstrating the good specificity of the rFC method.

点击下载内毒素检测资料



热门产品推荐


内毒素检测深度解读专题连载预告来了!




热文推荐热文推荐相关推荐相关推荐热门活动热门活动